醉鱼草

醉鱼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醉鱼草
拼音拼读
zuì yú cǎo
药材别名
鱼尾草、醉鱼儿草、樚木、闹鱼花、痒见消、四方麻、阳包树、鱼鳞子、药杆子、驴尾草、羊尾巴、防痛树、鸡公尾、毒鱼藤、鲤鱼花草、药鳗老醋、野巴豆、老阳花、萝卜树子、药鱼子、土蒙花、花玉成、四棱麻、羊饱药、羊白婆、金鸡尾、洞庭草、白皮消、铁帚尾、红鱼波、红鱼皂、铁线尾、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楼梅草、鱼泡草、鱼藤草、洋波、鱼背子花、一串花、狗头鹰、红鱼鲄、鱼白子花、野刚子、鱼尾子、鱼花草、毒鱼草
英文名称
buddleia
功效分类
驱虫药
药用部分
马钱科植物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的茎叶。
动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1~3米,树皮茶褐色。小枝具四棱而略带翼状,幼时密被黄色星状毛及鳞片。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5~3厘米,纸质,先端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或有疏锯齿,幼时背面密被黄绿色星状毛及鳞片。花序穗状,直立,长7~20厘米;花萼、花冠4裂,均有鳞片;花冠紫色,稍弯曲,冠筒内面白紫色,具细柔毛;雄蕊4,花丝极短,着生于花冠筒下部;子房上位,2室。蒴果矩圆形,被鳞片。种子无翅。花期4~8月,果期10~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溪边的灌丛中,亦有栽培以供观赏。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全株或叶,晒干。
药材性状
小枝呈四棱柱形,表面茶褐色。幼枝具密被黄色星状毛及鳞片。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表面浅黄棕色,先端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或有疏锯齿,质脆易碎。花序穗状,长7~20厘米,花冠4裂,呈暗棕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功效作用
止咳定喘,活血祛瘀,驱虫。属驱虫药。
临床应用
用量10~30克,水煎服。鲜草量可酌情加大。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以及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还可治疗钩虫病。
药理研究
醉鱼草有某些杀昆虫和抑菌的功效与作用。
化学成分
醉鱼草全株含醉鱼草苷、醉鱼草糖苷及多种黄酮类成分。
使用禁忌
本种花叶有毒,如服用过量会引起头晕、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和震颤。
配伍药方
①治痄腮:醉鱼草15克,枫球7枚,荠菜9克。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
②治瘰疬:醉鱼草全草30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阴疽:鲜醉鱼草叶。酒或醋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④治风寒牙痛:醉鱼草鲜叶和食盐少许,捣烂取汁漱口。(《福建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山茱萸 shān zhū yú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龙骨 lóng gǔ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属平肝息风药下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葫芦茶 hú lú chá
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消食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榧子 fěi zǐ
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属驱虫药。

黄蜀葵 huáng shǔ kuí
利水散瘀,消肿解毒,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番石榴叶 fān shí liú yè
燥湿健脾、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燥湿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