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

旋覆花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旋覆花
拼音拼读
xuán fù huā
药材别名
旋覆华、金钱花、夏菊、六月菊、金盏花
英文名称
inula flower
功效分类
温化寒痰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的头状花序。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茎短,横走或斜升,具须根。茎单生或簇生,绿色或紫色,有细纵沟,被毛。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端尖,叶基渐狭,无柄,全缘或有疏齿,上面有疏毛或近无毛,下面有疏伏毛;上部叶渐狭小,基部有时稍宽。头状花序直径2.5~4厘米,单生或数个排列成疏散伞房花序,总苞半球形,直径1.3~1.5厘米,总苞片5层,线状披针形,最外层披针形而较长,外层基部革质,内层苞片干膜质。舌状花黄色,雌性,长9~14毫米,顶端3齿裂,管状花两性,长4~5毫米,顶端5齿裂,雄蕊5枚,聚药,雌蕊1枚,子房下位,柱头2深裂。瘦果圆柱形,有10条纵沟,被疏短毛,冠毛白色。
产地分布
野生于山谷、河滩、路边等较潮湿处。分布于东北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或秋季花开放时采摘头状花序,晒干。
药材性状
花序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厘米,多松散。总苞半球形,直径1.3~1.5厘米,总苞片5层,最外层苞片常叶质而长,或上部叶质下部革质,内层苞片干膜质,较窄。舌状花1轮.雌性,花冠黄色,长0.9~1.4厘米,宽0.8~1毫米,舌片带状,开展,顶端有3齿。花柱细长,顶端2裂,分枝稍扁,子房圆柱形,中部膨大,长0.8~1毫米,具10条纵棱,棱部被毛。冠毛1轮,22~30条,白色粗糙,长4~5毫米。管状花两性,黄色,密集于中央,花冠长4~5毫米,顶端具5个尖裂片。雄蕊5枚,扁平带状,花药聚合成筒状,基部延伸成长尾,花丝下部贴生于花冠上部游离。气微,味苦、辛、咸。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苦、辛、咸。归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降气、消痰、行水、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煎汤内服,治疗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噫气、以下痞硬。包煎。
药理研究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作用、抗菌、杀虫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大花旋覆花素、旋覆花素、槲皮素、胡萝卜苷、去乙酰旋覆花次内酯、旋覆花次内酯、环醚大花旋覆花内酯、氧化大花旋覆花内酯等成分。
使用禁忌
阴虚劳嗽,风热燥咳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咳嗽气逆:旋覆花9克,半夏6克,前胡6克,苏子9克,生姜9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风痰呕逆,饮食不下,头目昏闷:旋覆花、枇杷叶、川芎、细辛、赤茯苓各3克,前胡4.5克。姜、枣水煎服。(《妇人良方》旋覆花汤)
③治痰饮在胸膈,呕不止,心下痞硬者:旋覆花、半夏、茯苓、青皮。水煎服。(《产科发蒙》旋覆半夏汤)
④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寒热为疟状:生香附9克,旋覆花9克(绢包),苏子霜9克,广陈皮6克、半夏15克,茯苓块9克,薏苡仁15克。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温病条辩》香附旋覆花汤)
⑤治风湿痰饮上攻,头目眩胀:旋覆花、天麻、甘菊花各等分,为末,每晚服6克,白汤下。(《本草汇言》引《方脉正宗》)
⑥治唾如胶漆稠黏,咽喉不利:旋覆花为末,每服6~9克,水煎,时时呷服。(《卫生易简方》)
⑦治小便不行,因痰饮留闭者:旋覆花一握。捣汁。和生白酒服。(《本草汇言》引《方脉正宗》)
相关中药材推荐

山茱萸 shān zhū yú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龙骨 lóng gǔ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属平肝息风药下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葫芦茶 hú lú chá
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消食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榧子 fěi zǐ
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属驱虫药。

黄蜀葵 huáng shǔ kuí
利水散瘀,消肿解毒,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番石榴叶 fān shí liú yè
燥湿健脾、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燥湿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