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乌蔹莓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乌蔹莓
拼音拼读
wū liǎn méi
药材别名
五爪藤、野葡萄藤、五叶莓
英文名称
japanese cayratia herb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
药用部分
葡萄科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 (Thunb.) Gagn.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蔓生草本。茎紫绿色,有纵棱,具卷须;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排列成鸟爪状,中间小叶椭圆状卵形,两侧的4枚小叶渐小,成对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分叶柄,小叶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浆果倒卵形,成熟时黑色;种子2~4粒。花期5~11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旷野或园篱旁,攀附于他物上或蔓生。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集全草,洗净泥土,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草黄色,全株光滑无毛;根粗壮,浅褐色,横切面可见皮部约占1/2,射线明显;茎具纵棱,节间膨大,有与叶对生的卷须。掌状复叶,小叶片5枚,呈鸟爪状排列,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异型后可见中间l枚最大,侧生者各2枚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小叶片椭圆状卵形至长卵形,边缘具疏钝齿。伞房花状聚伞花序腋生;花细小,径4~5毫米。气微,味苦、酸。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酸。归心经、肝经、胃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外用适量,常用鲜品捣烂外敷。用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等热毒疮疡症;湿热流注经络之风湿骨痛;湿热壅滞之黄疸、痢疾及尿血、白浊等症。
药理研究
抗病毒、抗炎、解热;抗菌;具有抗凝血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水煎液(30毫克/毫升)在试管内能抑制钩端螺旋体的生长。
化学成分
含阿聚糖、黏液质、黄酮类、酚类、樟脑、香桧烯、δ-荜澄茄醇、α-松油醇、乌蔹色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①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乌蔹莓捣敷之。(《丹溪纂要》)
②治发背,臀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2次过液,将2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乳腺炎:鲜乌蔹莓,捣烂敷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④治淋巴腺炎:乌蔹莓叶适量,和等量水仙花鳞茎,红糖少许,共捣烂,加温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⑤治带状疱疹:乌蔹莓根,磨烧酒与雄黄,抹患处。(《福建药物志》)
⑥治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30克,泡酒服。(《贵州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山茱萸 shān zhū yú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龙骨 lóng gǔ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属平肝息风药下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葫芦茶 hú lú chá
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消食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榧子 fěi zǐ
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属驱虫药。

黄蜀葵 huáng shǔ kuí
利水散瘀,消肿解毒,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番石榴叶 fān shí liú yè
燥湿健脾、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燥湿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