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苦楝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苦楝皮
拼音拼读
kǔ liàn pí
药材别名
川楝皮、楝木皮、楝皮、楝根皮、苦楝根皮
英文名称
azedarach
功效分类
驱虫药
药用部分
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树皮及根皮。
动植物形态
乔木。树皮灰褐色,有纵沟纹,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2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长卵圆形;花淡紫色或紫色;花萼及花瓣均为5~6,花盘环状;雄蕊数为花瓣的2倍,花丝连合成一管;雌蕊1枚,子房上位,瓶状,6~8室。核果椭圆形或近球形,黄色或黄棕色;种子3~5粒;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疏林潮湿处,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剥取皮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
药材性状
树皮稍呈槽状,少数呈卷筒状。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纵裂纹及细的横纹,可见横向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黄白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可剥离。无臭,味苦。根皮全形狭长,不规则条块状、卷筒状、槽状、厚2~3毫米,木栓层常呈鳞片状,剥落后呈砖红色。余同树皮。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胃经、脾经、肝经。
功效作用
驱虫、疗癣。属驱虫药。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患处。用治蛔虫和蛲虫病、虫积腹痛;外治疥癣瘙痒。
药理研究
具有驱虫作用;抑制呼吸中枢;影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对肉毒中毒具有治疗作用,可影响心肌电和机械特性。对实验性曼氏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
化学成分
含有苦楝素及川楝素、苦楝酮、苦楝内酯、苦楝萜酮内酯、苦洛内酯、山柰酚、苦楝子三醇及鞣质。另外,含β-谷甾醇、正三十烷及水溶性成分。
使用禁忌
弱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性,服药中毒后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中毒,可出现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枢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配伍药方
①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5000克,加水25000毫升,熬成5000毫升;另用石榴皮24克,加水2500毫升,熬成1000毫升。再把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30毫升。(《湖南药物志》)
②治痢疾:苦楝树皮12克,骨碎补9克,荆芥6克,青木香6克,檵木花9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虫牙痛:苦楝树皮水煎漱口。(《湖南药物志》)
④治疥疮风虫:苦楝根皮、皂角(去皮,子)各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⑤治顽固性湿癣:苦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油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1959,(2),43)
相关中药材推荐

山茱萸 shān zhū yú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龙骨 lóng gǔ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属平肝息风药下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葫芦茶 hú lú chá
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消食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榧子 fěi zǐ
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属驱虫药。

黄蜀葵 huáng shǔ kuí
利水散瘀,消肿解毒,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番石榴叶 fān shí liú yè
燥湿健脾、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燥湿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