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

红曲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红曲
拼音拼读
hóng qǔ
药材别名
赤曲、丹曲、红米、福曲、红大米、红槽
英文名称
red rice
功效分类
消食药
药用部分
红曲科真菌紫红曲 Monascus purpureus Went接种于禾本科植物粳稻蒸熟的种仁上经发酵形成菌丝而制成。
动植物形态
菌丝体大量分枝,初期无色,渐变为红色,老后紫红色;菌丝有横隔,多核,含橙红色颗粒。成熟时在分枝的顶端产生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6~9)微米×(7~10)微米。在另外菌丝顶端还产生橙红色单个的球形子囊壳(闭囊壳);闭囊壳橙红色,近球形,直径25~75微米,内含多个子囊。子囊球形,含8个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失。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无色或淡红色,(5.5~6)微米×(3.5~5)微米。
产地分布
此菌在自然界多存在于乳制品中,亦可用粳米作培养基进行人工培养,使之成红曲米。分布于河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取洁净大米100克,加入沸水110毫升,装入大三角瓶中或其他发酵器皿内,以718.2Pa压力经30分钟高压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红曲菌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大30℃恒温上培养,约3天后全部米料变成紫红色时即可。
药材性状
红曲药材呈长卵形、类圆柱形或不规则形,略扁。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凹凸不平,有的具浅纵、横纹理。质脆,易沿横纹理断开,断面平齐,边缘红色至暗红色,中部略凹,白色至浅红色。气特异,味淡、微甘。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归肝经、脾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属消食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用量6~1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主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食积饱胀,赤白下痢,纳呆食少。也可用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辅助治疗。
药理研究
①降压、降脂作用:红曲对低肾素高血压病患者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②抑菌作用:红曲能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对芽胞杆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有抑菌活性,其抗菌活性是由梦那玉红、潘红胺两种色素产生的。③其他作用:红曲发酵后可分离到辅酶Q10,辅酶Q10又名癸烯醌,是细胞代谢及细胞呼吸的激活剂,能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促进氧化磷酸化反应。它本身又是细胞自身产生的天然氧化剂,能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有保护生物膜结构完整性的功能。对免疫有非特异的增强作用,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增加抗体的产生,改善T细胞功能。
化学成分
酶类:有糖化酶、麦芽糖酶、果胶酶等,糊精化酶、旷淀粉酶、淀粉1-4葡萄糖苷酶、蛋白酶、羧肽酶等,其中的红曲酶葡萄糖淀粉酶有五种类型。色素:潘红、梦那玉红等2种红色色素,梦那玉、安卡黄素等2种黄色色素,潘红胺、梦那天红胺等2种紫色色素。红曲色素:红曲玉红素,红斑红曲素,红曲玉红胺,红斑红曲胺,安卡红曲黄素,红曲素。红曲多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红曲霉素的发酵产物中尚含有:麦角甾醇、硬脂酸、枸橼酸、琥珀酸、乳酸、草酸、醋酸核苷酵素及微量的乙醛、蚁酸、杂醇油、丙酮、3-羟基丁酮等。
使用禁忌
脾阴不足、内无瘀血者、孕妇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饮食停滞,胸膈满闷,消化不良:红曲9克,麦芽6克,山楂9克 水煎服,每日2次。(出自刘波《中国药用真菌》)
②治心腹作痛:赤曲、香附、乳香等分。为末,酒服。(《摘玄方》)
③治小儿吐逆频频,不进乳食,手足心热:红曲(年久者)三钱半,白术(麸炒)一钱半,甘草(炙)一钱。为末。每服半钱,煎枣子米汤下。(《纲目》引《经济(验)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山茱萸 shān zhū yú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龙骨 lóng gǔ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属平肝息风药下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葫芦茶 hú lú chá
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消食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榧子 fěi zǐ
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属驱虫药。

黄蜀葵 huáng shǔ kuí
利水散瘀,消肿解毒,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番石榴叶 fān shí liú yè
燥湿健脾、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燥湿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