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

椿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椿皮
拼音拼读
chūn pí
药材别名
椿根皮、樗白皮、苦椿皮、臭椿、樗根皮
英文名称
cortex ailanthi
功效分类
清热燥湿药
药用部分
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的根皮或干皮。
动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25厘米,卵状披针形,长7~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斜截形,近基部有1~2对粗齿,齿尖背面有1腺体,揉碎有臭气。花小,绿白色,杂性,集成大型顶生圆锥花序;萼片5~6;雄花雄蕊10枚,着生于花盘基部;两性花雄蕊较短,雌蕊具5~6心皮,基部多少连合。翅果扁平,长椭圆形,1~6个着生于一果柄上,每个翅果中部具1粒种子。花期4~7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野生或栽培于山坡、路旁、宅院、村边。分布于河北、湖北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
药材性状
根皮:不整齐片状或卷片状,长宽不一,厚0.3~1厘米。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突起的纵向皮孔及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 干皮: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5~2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极粗糙,有深裂.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涩。归大肠经、胃经、肝经。
功效作用
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
用量6~9克,水煎服。用治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药理研究
有抗癌和抗阿米巴原虫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苦味成分臭椿内酯、11-乙酰臭椿内酯,另含脂肪酸27%以上,以及植物甾醇、转化糖、蜡醇、鞣质、臭椿苦酮、苦木素、臭椿辛内酯C、β-卡波林衍生物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配伍药方
①治滴虫性阴道炎:椿皮15克,水煎服。另用千里光全草30克,薄荷、蛇床子各15克,水煎,外洗。(江西《中草药学》)
②治膀胱炎、尿道炎:椿皮12克(鲜品45克),鲜车前草6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③冶肝脾大:椿皮熬膏。摊布上敷患处,每日换1次。(《安徽中草药》)
④治关节疼痛:臭椿根皮30克。酒水各半,猪脚1只。同炖服。(《福建药物志》)
⑤治赤白带有湿热者:椿皮12克,黄柏、黄芩各9克,鸡冠花、翻白草各15克。水煎服。(《华山药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山茱萸 shān zhū yú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龙骨 lóng gǔ
镇心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收敛。属平肝息风药下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葫芦茶 hú lú chá
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消食杀虫。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榧子 fěi zǐ
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属驱虫药。

黄蜀葵 huáng shǔ kuí
利水散瘀,消肿解毒,通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番石榴叶 fān shí liú yè
燥湿健脾、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燥湿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